
在动物界有种鸟类鼎合网,它们比大熊猫还要稀少,随时面临着灭绝的威胁。
它们的成年个体全球数量仅443只,可以说想见到它们非常困难。
然而在2021年,人们在广西北海竟然发现了14只这种鸟,一度刷新了历史发现记录。
这究竟是种什么鸟?人类能否“拯救”它们?
2021年3月13日上午,还带着凉意的海风,轻轻掠过广西北海市合浦县西场镇那片辽阔的滩涂。
滩涂上成群成群的水鸟正在随风展翅,这美景被鸟类专家孙仁杰与助手郭帅尽收眼底。
这天,两人如往常一样踩着湿润的泥滩,开始了又一轮的水鸟调查。
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,这一天将成为广西某种鸟类保护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。
十点钟左右,孙仁杰举起望远镜,习惯性地扫视着大木神村外大风江入海处的那片潮间带。
数以千计的鸻鹬类水鸟在退潮后的滩涂上忙碌着,突然,他的目光定格在一小群行为独特的小型水鸟身上。
这种小型水鸟背上披着淡褐灰色的羽毛,肚子周围则是雪白的羽毛,而腿部则是黑色的。
它们低头觅食的姿态也与众不同,嘴部在泥水中快速左右扫动,仿佛握着一把看不见的小勺子。
这怪异的举动引发了孙仁杰的注意,他立马调整望远镜的焦距。
郭帅察觉到导师的异常,轻声问道:“孙老师,有什么发现吗?”
“仔细看那群嘴型是勺状的鸟!”孙仁杰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,“好像是那极度濒危的鸟!”
郭帅听见这话也开始激动,两人屏息凝神,在上千只水鸟中细细分辨着。
最终,他们在那片区域确认了整整十三只嘴是勺子型的鸟,这个数字已经打破了广西以往的记录。
然而,惊喜还在继续,第二天上午,怀着忐忑与期待,孙仁杰和郭帅再次来到同一片滩涂。
潮水刚刚退去鼎合网,留下湿润的泥滩和密密麻麻的觅食水鸟,这一次孙仁杰的目光被一只与众不同的个体吸引。
它身着鲜艳的栗红色繁殖羽,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暖的光泽,与前一天见到的那些身披黑白冬羽的同伴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第十四只!”孙仁杰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,他对郭帅说:“他们都是同物种,只不过这只已经换上了夏羽。”
为什么孙仁杰如此激动?因为这十四只鸟类的发现,创造了广西历史上一次性发现该物种数量的最高纪录。
孙仁杰站在滩涂上,望着那些忙碌的小小身影,感慨万千,因为这些身着不同“服装”的鸟,正处于不同的迁徙准备阶段。
那只已经换上夏羽的个体,可能即将启程前往北方的繁殖地;而其他还在冬羽的,可能会在这里停留更长时间,积累足够的能量。
它们中的每一只都是自然的奇迹,每一只都承载着物种延续的希望,因为它们的数量过于稀少,之前北海仅能够观察到1、2只。
这种罕见的物种究竟是什么物种,为何它们会如此珍稀?
成年个体仅443只的勺嘴鹬其实这种鸟叫做“勺嘴鹬”,它们的身长不超16厘米,是一种小型涉禽。
如其名,它们最显著的特征,就是那独特的铲状喙,这在鸟类中是绝无仅有的。
这种嘴巴的基部宽厚而平扁,尖端扩大成完美的勺状,宛如天生携带了把精致的餐匙。
这种奇特的嘴形其实是高效的觅食工具,它能够在浑浊的水中探测到微小的猎物,将猎物高效夹取又快速过滤泥水。
勺嘴鹬的羽色会随季节巧妙变化,繁殖期时,身披黑褐色羽毛,带有红栗色羽缘,头、颈及胸部呈现红棕色并带有暗褐色纵纹。
非繁殖期时,就会显得些许“朴素”,毛色变灰,不那么亮眼,覆羽具有白色羽缘,前额、眉纹和下体变为白色。
勺嘴鹬分布于北欧及亚洲,在我国常见于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等地,并且大部分见到的都是旅鸟。
可以说勺嘴鹬的生存轨迹就是一场悲壮而美丽的迁徙史诗,它们会在繁殖期飞向地球的北部,比如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楚科奇半岛。
等繁殖期结束,它们就会飞往东南亚去越冬,在这一过程中,它们就会途经中国的华南,把这些地区当作“中转站”。
这种鸟爱栖息于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中的湖泊、河流、水塘和芦苇沼泽岸边与草地,冬季主要栖息于滩涂、沼泽等湿地。
因为这些地方能给它们提供丰富的食物,毕竟在迁徙途中,它们每天需要花费超过70%的醒着时间“疯狂干饭”,以快速积累继续飞行的能量。
它们以昆虫、昆虫幼虫、甲壳类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,还会出现食性的季节性转换,这是它们对不同环境惊人适应能力的展现。
尽管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,勺嘴鹬的种群数量却不容乐观。
目前全球成年勺嘴鹬的数量不过443只,这个数字甚至少于中国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。
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个物种正以每年5%-8%的速度持续减少。
人们不得不将其列为濒危物种,级别为最高级——极危,可以说它们距离灭绝仅一步之遥。
为何勺嘴鹬的数量会这么少?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。
气候的变化导致它们的繁殖地温度升高,影响了它们的食物搜寻,也间接导致了它们的繁殖成功率下降。
不仅如此,在它们迁徙途中,滩涂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,人类开发土地更是直接侵占了勺嘴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。
而在越冬地,环境污染、非法捕鸟和人类干扰同样威胁着它们的生存,因此它们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。
为了保护它们,我国将它们列为一级保护动物,还参与了跨国的生态接力保护。
这就不得不提在国际上有名的“偷蛋计划”,在俄罗斯的繁殖地,保护人员小心地取走部分巢穴中的蛋,送到人工孵化中心进行繁殖。
这项计划已经开展了多年,而且效果显著,今年8月27日江苏南通就发现了一只代号为“P7”的勺嘴鹬。
它就是人工孵化并成功野放的幼鸟,如今已10岁,成为该计划迄今已知最长寿的个体,连着三年将通州湾作为换羽地。
在全球的保护努力下,勺嘴鹬的种群减少速度已经放缓,但是保护它们的未来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结语因此也呼吁公众提高对这种动物的关注度,参与到对勺嘴鹬、对环境的保护当中。
因为当我们为勺嘴鹬守护一片滩涂时,我们不仅是在保护一个物种,更是在守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那份脆弱而珍贵的信任。
信息来源:北海日报《刷新广西历史记录!北海一次性记录到14只勺嘴鹬》2021-03-15
信息来源:九派观天下《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鸟鼎合网,在北海连续10年可见!》2025-11-17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