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工业化的列车已经呼啸而过安信,中国坐的是头等舱,印度还在站台上找票,这不是一句气话,而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用数字砸出来的结论。

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占比已经从1980年的5%飙升到2024年的31.6%,预计2030年将达到45%。也就是说,到时候全球每两件工业制成品,就有一件是“中国制造”。这场工业竞赛的终点线,中国已经快看不见追赶者的影子了,而另一边印度还在为“起跑姿势”争论不休。
人口红利变机械臂,中国早就换了赛道
一说起印度的机会,很多人总喜欢搬出那句“人口红利”。14亿人口、28岁的中位年龄、劳动力增速是中国的三倍,听上去确实像是个未来制造大国的样子,但问题是这些数字在今天的工业地图上,已经不值钱了。

中国早在十年前就悄悄换了赛道,开启了“工业换血”,把人的红利换成了“机械臂红利”。2023年,中国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总量的51%,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。
这些铁胳膊不请假、不加班、不罢工,精准高效,是新时代的“劳模”。相比之下,印度虽然劳动力便宜,但教育水平和劳动参与率却是硬伤。女性劳动参与率只有24%,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;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.3年,连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摸到边。
更别说中国每年能培养出500万工程师,支撑着5G、新能源、AI等新兴产业。这种“工程师红利”是印度望尘莫及的。

印度的高端人才不是不聪明,而是太聪明,毕业就直奔硅谷和华尔街。当机器人开始组装机器人安信,靠人海战术搞制造业这条路,基本已经走到尽头。
印度的“工业路”,断在桥头
任何一个想搞工业化的国家,都绕不开三件事:电力、物流和供应链。中国这三样早已打通,印度却还在补课。

先看电力,中国年发电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,占全球三分之一,工业电价只有0.08美元一度。而印度电价高达0.12美元,关键是还不稳定。高温一来,断电成常态。2024年,耐克的印度代工厂光是因为停电就损失了相当于1200万双鞋的产能。这还怎么搞?
再看物流,中国有全球最长的高铁网、高速公路和世界级港口体系。原材料从港口到工厂只要几个小时,物流成本只占总成本的10%。而印度从孟买到德里1400公里,卡车得跑7天,这效率和中国1998年差不多。

至于供应链,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成熟的产业集群,比如在深圳一部智能手机的所有零配件可以在一天内全部配齐,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近百万辆,是德国工厂的三倍。而印度呢?想组装一部手机,还得从中国进口70%的零部件。这就像盖房子还得从别人家借砖头,效率和成本都不可能低。
印度成本低?那是看错了账本
很多人以为印度制造成本低,这是个错觉,看上去印度工人月薪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安信,但实际算下来,印度制造的T恤离岸价比山东的还贵32%。为什么?因为运输慢、停电多、零件贵、效率低,这些隐性成本把“低工资”优势吃得干干净净。

更严重的是,印度的投资环境也给制造业泼了冷水,2024-2025财年,印度的外资净流入暴跌了96.5%。原因很简单:政策不确定、对中国企业审查严、基础设施跟不上,富士康在印度的iPhone工厂,组装良率从85%掉到65%,一个月只能产30万台,计划的一半都没完成。
再加上劳资关系紧张,2025年2月,三星在印度的工厂爆发大罢工,500多名工人要求加薪三倍、每周只上25小时班,结果工厂瘫了一个月。这种事在中国早就通过自动化规避了。说白了,印度不是没人,而是没人愿意好好上班,也没人能管得住。
中国已经开了新时代的门,印度还在旧门外徘徊
现在的工业化竞争,早就不再是谁人多、谁地大,而是谁掌握了AI、谁有算力、谁能稳定供电。这场比赛,中国已经换了装备、换了赛道,甚至换了规则。

全球现在有153座“灯塔工厂”,中国占了62座,将近一半,这些工厂里几乎不见人影,全靠AI指挥机器人全天候作业。中国还有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,455万个基站,全国工业算力达到748 EFLOPS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产业智能化的底气。
在绿色能源上,中国也甩出几条街。光伏、储能、核电,中国全是成本最低、规模最大。2024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破1300万辆,连续十年全球第一,谁还能跟?
印度虽然在软件服务上有点积累,但没工业基础,科研生态也跟不上,制造业在GDP中占比只有15%,“印度制造”喊了八年,还是原地打转。更尴尬的是,地缘政治也没给印度太多机会,中国通过RCEP、一带一路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圈,印度却因为跟着美国搞“脱钩”,被挡在圈外。

2025年10月,中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,印度制造业直接中招。尽管11月7日中国暂停了该政策,但信号已经很清晰了:关键资源是战略工具,谁掌握供应链,谁就有话语权。而印度90%的镁都靠中国供应,这条线一断,整个产业链都会打摆子。
结语
工业化的大门早已不再敞开。中国用10万亿度绿电、748 EFLOPS算力、153座灯塔工厂,把这扇门焊得死死的。联合国的报告讲得很清楚,到2030年,中国制造占全球比重将达45%,美日德加起来不到一半。这不是中国高调,而是现实碾压。
印度如果还想着靠人多、地便宜来“复刻中国奇迹”,那只能说:你来晚了,门已经关了。而这道门的名字,叫中国制造。
参考资料: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2024-09-09 人民日报美媒:勿低估中国汽车工业崛起重要性2024-01-17 光明网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三成2024-09-10 新华社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